今日讯点(云南)袁志梅报道:云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于6月17日上午,在昆明海埂会堂玉兰厅举行云南省普洱市“追赶跨越、绿色崛起,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新闻发布会。
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云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主任李茜主持发布会。
出席今天新闻发布会的领导有:云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成员、主任助理梁琦先生;中共普洱市委常委、普洱市人民政府常务副市长胡国云先生;中共普洱市委常委、普洱市委宣传部部长王鸿彬先生;普洱市政协副主席、普洱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胡良波先生;普洱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瞿滨先生;普洱市茶叶和咖啡产业发展中心副主任张天梅女士。
参加今天新闻发布会的有中央驻滇、香港驻滇、省级和昆明市、普洱市的新闻媒体。
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云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主任李茜主持发布会(记者 尹绍平 摄影)
首先,请胡国云常务副市长发布新闻。
中共普洱市委常委、普洱市人民政府常务副市长胡国云发布新闻(记者 尹绍平 摄影)
中共普洱市委常委、普洱市人民政府常务副市长 胡国云:
各位嘉宾,各位媒体朋友:
大家上午好!
受中共普洱市委卫星书记、市人民政府刘勇市长的委托,我谨代表普洱市委、市政府向各位嘉宾和广大媒体朋友对普洱经济社会发展给予的关心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2013年6月15日,国家发改委批准普洱市建设全国唯一的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时隔六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在国家发改委的大力支持下,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和省发展改革委的有力指导下,在国家和省有关部门关心帮助下,普洱市积极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建设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为总平台和总抓手,明确提出,要绿色、生态、惠民的GDP,不要带血、污染、低效益的GDP,绝不靠卖地、卖林、卖矿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全市上下共同唱好生态资源“核算、保护、转化”三部曲,摸清生态家底,发挥生态优势、发展生态经济、改善生态民生,探索出了一条“算清家底看好门,用活资源变成金”的绿色发展道路,取得了生态与发展兼顾、增绿与增收协调、绿起来与富起来相统一的良好效益,使普洱的生态“颜值”变成了经济“价值”,绿水青山变成了经济社会发展和脱贫攻坚的坚实“靠山”。
一、核算生态价值,摸清绿色家底
为切实摸清普洱的生态家底,把普洱的“绿水青山”用数字化、货币化手段量化出来,普洱市在全国率先开展了GEP核算和TEEB评估。
一是开展GEP核算。GEP是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提出的一种与GDP相对应的、能够衡量生态资源状况的统计与核算体系。普洱市于2017年委托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中国科学院生态研究中心开展了全市的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工作。2016年,普洱市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为5058.72亿元,其中,生态系统产品提供总价值为383.46亿元,生态系统调节服务总价值为4398.87亿元,生态系统文化服务总价值为276.39亿元。通过核算表明,普洱市的GEP与GDP的比值在逐年缩小,区域内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呈良性发展状态。
二是开展TEEB评估。TEEB,即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主导。2017年,普洱市与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合作,在全国率先完成了全市及各县(区)的TEEB评估工作。经过评估,2015年,全市的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为7429.87亿元,是当年GDP(514.01亿元)的14.5倍。评估结果表明,普洱市蕴藏着巨大的绿色宝库,绿色发展潜力巨大,后发优势极为明显。GEP核算和TEEB评估结果为全市的物质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
二、强化绿色引领,树牢保护理念
普洱市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将绿色发展与省委陈豪书记将普洱建成“生态宜居之城、健康养生之地、普洱茶文化之源”的指示和省政府阮成发省长打好绿色发展“三张牌”的要求相结合,努力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
一是严格考核,给领导干部戴上生态保护“紧箍咒”。普洱市联合国家行政学院率先编制并实施了绿色GDP经济考评,推行了生态文明建设“一办法两体系”,并纳入全市综合考核。严格落实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在全省率先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将结果作为考核、奖惩、任免的重要依据。普洱市人民检察院率先建立“绿色检察”制度,提起全省第一个生态公益诉讼案件,2015年以来,共办理生态公益诉讼案件1945件,为生态资源保护提供了有力的法治保障。
二是加大投入,实施生态移民为环境保护让路。启动实施生态移民工程,市财政投入3亿多元资金,建设36个安置点,把近2000户8000多人迁出了生态功能区。同时,将生态移民工程和易地扶贫搬迁有机结合,整合投入资金46.3亿元,实施了2万多户8万多人的易地扶贫搬迁,推进生态保护和脱贫攻坚,实现了生态环保与绿色发展双赢。
三是变“开矿”为保护,推进可持续发展。澜沧景迈山保留着世界最大的人工种植千年万亩古茶林,同时,地下还埋藏着储量达22亿吨的铁矿。经过慎重研究,市委、市政府决定,以保护古茶林生态资源和民生福祉为重,放弃开采铁矿。同时,市人大通过并颁布实施了《普洱市古茶树资源保护条例》,并提请省人大批准实施了《云南省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景迈山保护条例》。目前,景迈山古茶林已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公布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成功入选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古茶林的综合效益将得到更好发挥。
四是做好林下经济文章,让群众不砍树也能致富。全市形成了以茯苓、石斛、黄精、白芨、重楼等为主的林下中药材种植业,食用菌和松香为主的林下采摘业,瓢鸡、小黄牛等家禽家畜为主的林下养殖业,林下经济经营面积达520万亩。中国工程院朱有勇院士团队在澜沧县开展思茅松林下有机三七种植试验3910亩,价格高出市场上普通三七5倍以上,一亩收入高达10万多元。同时,建成了太阳河国家公园,正筹划建设无量山、哀牢山“两山”国家公园等森林生态旅游项目,全方位、多渠道发展森林产业,让农民实现了不砍树也能致富。
三、健全绿色标准,打造绿色品牌
一是编制发布涉及绿色农业、交通、能源、建筑等31个重点产业和行业的绿色评价规范及技术标准。制定了农药、化肥零增长计划,建立落后产能退出机制和产品质量可追溯机制,引导各行业绿色转型发展。在推进有机过程中,大面积禁止使用农药,位居全省第一。秸秆综合利用率87.1%、畜禽粪污处理利用率达83%。
二是建立质量可追溯体系。在全省率先成立普洱茶企业诚信联盟和品牌企业联盟,统一“普洱”地理标识。制定高于普洱茶地理标志产品国家标准的诚信联盟企业产品标准,探索出了“五个统一、四有四可”的普洱茶追溯体系。普洱茶品牌再次荣膺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榜首,被定为中欧地理标志产品互换农产品。全市13个产品获得云南省名牌农产品,3个产品获得最受消费者喜爱的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3片古茶园被授予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2个村镇被授予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
四、推进绿色改造,构建绿色产业
按照省委、省政府“两型三化”战略部署,围绕“4+4”产业集群(特色生物产业基地、清洁能源基地、现代林产业基地、休闲度假养生四大产业基地,特色农业、绿色工业、现代服务业、智能产业四大新型产业),大力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实施存量经济绿色化改造和增量经济的绿色化构建,推动节能降耗、清洁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推动企业间、行业间、产业间的循环链接,初步形成绿色循环低碳的产业体系。
农业方面,以循环化、生态化、产业化为发展方向,以生态茶园改造为引领,带动农业向有机化发展。目前,全市建成生态茶园165万亩、咖啡园80万亩,特色生物药38万亩,有机认证和进入转换期的茶园和咖啡园达35万亩,全市绿色有机农产品种植面积比例达30.4%,有机认证证书在全省州市中排名第一。
工业方面,以清洁生产和绿色化转型升级为方向,完成66户企业清洁生产审核,淘汰7条水泥生产线143万吨落后产能,整合关闭和转型升级17户煤矿,26家企业完成减排改造,全市林产“三剩物”综合利用率达90%以上,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率89.53%,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目标责任制考核连年优秀。
服务业方面,以旅游业为重点,以美丽乡村和景区景点建设为突破,28个村被授予全国美丽乡村称号,37个村被列为国家传统村落名录,4个景区成功创建国家4A景区,与老挝5条边境旅游线路获准开通,“绿三角”获中国自驾旅游线路评选金奖。2018年,全市共接待游客3487.3万人次,是2013年3.1倍,全市接待国内游客人数和旅游总收入增幅连续5年居全省前列。
五、完善绿色机制,支撑绿色发展
一是强化绿色发展的体制机制。争取到国家发改委支持政策17条、省政府的支持政策27条,省财政厅每年安排5000万元资金支持普洱绿色发展,省发展改革委主任作为省级普洱建设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联席会议的总召集人,连续三年主持召开省级联席会议研究解决了近百项事关普洱发展的重大项目,市级成立由市委书记任组长、市长任第一副组长的领导小组,县级也成立了相关领导机构及工作机构。
二是强化绿色金融服务。设立绿色经济发展基金、组建绿色金融机构,设立咖啡价格指数,实施橡胶、咖啡价格保险。人行昆明中心支行组织金融支持普洱建设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签约活动,共计签约融资255.5亿元;人行普洱市中心支行为绿色发展创新金融服务机制,成功发行全国首支规模50亿元的绿色经济发展基金,成立了全省首家绿色经济担保公司和绿色金融服务公司,推动5家绿色企业到“新三板”挂牌上市,4家企业被列为云南省上市“金种子”备选企业。
三是做强智力支撑体系。中国热带作物科学院云南分院落户普洱,华大基因云南研究院在普洱学院成立了分院,中国东盟法律合作中心与普洱市政府合作建立的普洱仲裁委被省司法厅作为内部治理结构综合改革试点单位。普洱学院、云南农大热作学院、滇西应用技术大学普洱茶学院三所本科学院每年为普洱培养大量高素质人才,成立了“云南省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基地”,2012年以来,全市共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29个,认定7个云南省创新型企业、2个云南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有效强化绿色发展的智力支撑。
六、完善绿色试验,形成绿色示范
2018年10月,国家发改委组织专家组对普洱市建设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中期情况进行实地调研评估并召开专家评审会,专家组评审意见认为,普洱走出了一条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两条底线”一起守,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两座宝山”一起建,百姓富裕与生态优美“两个成果”一起收的绿色发展之路,推动了普洱市和云南省乃至全国西部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步伐和绿色崛起的精准脱贫步伐,树立了普洱作为祖国大西南生态安全屏障和面向南亚东南亚的绿色国门形象。普洱在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建设中取得的成绩和经验对国内外其他地区发展绿色经济、建设生态文明、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近期,省委陈豪书记、省政府阮成发省长先后对普洱建设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工作作出重要批示,要求认真总结经验,分析不足,以更高标准、更大力度,积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真正实现绿色发展,为云南建设成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作出新贡献。
回顾普洱建设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所取得的成绩,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生态环境更好、更美了。全市森林覆盖率达70%,建成自然保护区16个,受保护地区占普洱国土面积的20.1%,居全省第一,90%以上的生态系统类型和80%以上的珍稀濒危物种得到就地、近地保护。全市湿地面积占全省的12.3%,普洱五湖湿地公园荣获国家湿地公园,森林资源与第三次二类调查相比,实现了面积、蓄积的双增长,林地面积、森林面积居全省第一,森林蓄积居全国州市之首。被命名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中国最美特色小镇”“中国十佳绿色旅游城市”“中国天然氧吧”“中国康养城市”,并入选第四届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
二是发展基础更坚实、后劲更强了。高速公路建设里程和投资均居全省第一,中心城区到各县城2.5小时交通时空圈及乡村道路硬化工程不断推进,公路将在5年左右将实现县县通高速,玉磨铁路将于2021年实现通车,澜沧景迈机场已于2017年通航,即将开工建设景东机场,普洱将成为全国唯一有3个支线机场的州市,公路、铁路、航空互为一体的综合交通运输网正在形成。普洱成为全国首批产城融合示范城市、全国首批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中国最具投资吸引力城市、中国最具投资潜力旅游目的地、全国咖啡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中国最具海外影响力城市。“十三五”以来,全市经济实现了稳步发展,GDP年均增速达两位数以上,2019年一季度,全市经济实现“开门红”,GDP增长13%,增速位列全省第2位。2015年以来,全市贫困人口从38.3万人减少到15.98万人,贫困发生率从18.26%下降到8.12%,继2017年宁洱县率先脱贫摘帽后,2018年,景谷、镇沅、孟连、西盟4个县紧接着脱贫摘帽,脱贫攻坚取得阶段性重大成果。全市呈现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的大好局面。
在北京举行的2018 年首届普洱(国际)生态文明论坛暨第四届普洱绿色发展论坛上,国际专家对普洱的绿色实践和探索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世界著名生态经济学家、美国国家人文与科学院院士小约翰·柯布说:“普洱在绿色发展方面取得的出色成就令人赞叹,我向普洱市政府和普洱人民表示衷心的祝贺,你们在建设生态文明的过程中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核心专家金德拉·山地说:“云南普洱的绿色发展模式正好为全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个生动、鲜活、十分值得学习和借鉴的样本。”
今后,普洱市委、市政府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继续推进普洱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建设,努力实现追赶跨越、绿色崛起,以优异成绩迎接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庆,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作出普洱的贡献!
最后,向各位嘉宾和媒体朋友们再次表示衷心的感谢,恳请大家一如既往地关心和支持普洱经济社会发展。
谢谢大家!
李茜:
下面,请梁琦主任助理介绍情况。
云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成员、主任助理梁琦发布新闻(记者 尹绍平 摄影)
云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成员、主任助理 梁琦:
各位嘉宾,各位媒体朋友:
大家好!
2013年,国家发改委批准同意普洱市建设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2014年,又批复了试验示范区建设规划。普洱市作为全国第一个、也是目前唯一一个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2015年,省政府出台27条支持政策,同意由省发展改革委牵头建立省直相关部门和普洱市政府参加的推动试验示范区建设联席会议制度。2016年,省政府常务会议听取了试验示范区建设进展情况汇报。2017年,将“推动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写进省委常委会年度工作要点。2018年4月,陈豪书记在十届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要求总结普洱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改革经验;7月,陈豪书记在普洱调研时提出了“围绕建设生态宜居之城、健康养生之地、普洱茶文化之源,把普洱建设成为绿色发展示范城市、祖国西南边疆的绿色明珠”的新定位要求。今年3月,陈豪书记又作出“望抓好创建及总结宣传推广”的重要批示。阮成发省长在普洱调研时强调指出,要以建设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为抓手,加快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普洱。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指导、高位推动,为试验示范区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领导和组织保障。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省发展改革委发挥联席会议制度作用,牵头连续3年召开联席会议,专题研究解决普洱市在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议定事项86项,印发会议纪要3期,建立了定期报送联席会议议定事项进展情况制度,对议定事项进行跟踪落实。各相关成员单位利用政策、资金、项目等措施,推进普洱市4大绿色产业基地、8大试验示范工程建设,多方面支持和指导普洱市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建设,帮助普洱市绿色产业渐成体系、绿色经济实力稳步提升。2015年至2020年,省财政每年给予普洱市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5000万元综合财力补助,共计3亿元。2014年至2019年,下达普洱市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资金16.3亿元;国家发改委中央预算内支持普洱循环经济项目、重点节能工程项目、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项目共16个,补助资金1.3亿元。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并持续推动,相关部门、单位给予大力支持,普洱市委、市政府持之以恒推进,试验示范区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探索出了一些值得推广的经验和做法,为我省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建设中国最美丽省份作出了积极的贡献。绿色空间布局更加优化。根据国家和省对普洱市的功能定位,调整优化主体功能区规划,建设了生物多样性重点保护区、水源涵养重点区和水土流失修复重点区,4个县成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绿色产业体系渐成规模。普洱市成为全球最大的普洱茶种植基地,全国咖啡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高、品质最优的“中国咖啡之都”;成为西电东送、云电外送的重要清洁能源基地;逐步向集文化旅游、养生养老为一体的国际性旅游休闲度假养生基地迈进。绿色生产方式加快形成。率先在全省实施生态茶园、生态咖啡园改造,有机产品认证企业数、证书数在全省各州(市)中均排名第一;以林化为龙头,林浆纸纤、林板为两翼,深入发展林业经济;在全省率先建成市、县两级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生态环境得到充分保护。普洱市是全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90%以上的生态系统类型和80%以上的珍稀濒危物种得到就地、近地保护;林地面积、森林面积居全省第一,森林蓄积居全国城市第一;中心城区空气负氧离子浓度高出世界卫生组织“清新空气”标准12倍多,是全省乃至全国气候舒适指数最高、空气洁净度最好的地区之一,良好的树立了普洱市作为祖国西南生态安全屏障的形象。绿色发展的制度框架初步建立。发布了普洱市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成果,推动将绿水青山转变成可计量、可考核的金山银山;建立“绿色检察”“绿色金融”等绿色发展制度,成功发行全国首支绿色经济发展基金,连续举办4届绿色发展论坛。2018年10月,根据国家发改委要求,普洱市在北京组织专家对试验示范区建设情况进行了中期评估。评估认为,普洱市较好完成了规划确定的中期目标,工作扎实、进展顺利、成效明显,发挥了较好的试验示范作用。10月18日,人民日报社人民论坛杂志社、北师大人文宗教高等研究院、普洱市委、市政府在北京成功举办“首届普洱(国际)生态文明暨第四届普洱绿色发展论坛”,进一步擦亮了普洱的绿色金字招牌。
普洱市通过建设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初步形成了以绿色发展为主题、绿色经济为主流、绿色产业为主体、绿色企业为主力的绿色发展新格局。为宣传推广试验示范区的经验和做法,省发展改革委认真贯彻落实陈豪书记的批示精神,多次到普洱开展实地调研,积极梳理推广相关经验。2018年8月,向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报送了《普洱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改革经验》;2019年3月,向省委办公厅报送了《普洱市建设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实践经验有关情况的报告》;会同普洱市通过国家、省、市三级媒体联动宣传,开展“6.5环境日”专题报道,以《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工作简报》分3期刊发试验示范区建设成效,重点对普洱市开展“绿色检察”“绿色金融”“有机茶园建设”等经验进行推广。
建设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不仅仅是一块金字招牌,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下一步,省发展改革委将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紧扣试验示范区建设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协调省直相关部门、单位,会同普洱市围绕建设“生态宜居之城、健康养生之地、普洱茶文化之源”三个新定位,按照构建“两型三化”产业体系和发展重点产业、打造世界一流“三张牌”的要求,继续推动并积极支持试验示范区建设,努力把试验示范区建设成为祖国西南边疆的绿色明珠,边疆民族地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先行区,为努力将云南建设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中国最美丽省份增光添彩。
记者提问:
人民网记者现场提问(记者 尹绍平 摄影)
人民网记者:
省委、省政府提出了打造世界一流“绿色能源、绿色食品、健康生活目的地”这“三张牌”的战略部署。普洱作为闻名遐迩的“世界茶源”和“中国咖啡之都”,在把普洱茶和普洱咖啡打造成为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上取得哪些重要进展,未来前景如何?
普洱市茶叶和咖啡产业发展中心副主任张天梅答记者问(记者 尹绍平 摄影)
普洱市茶叶和咖啡产业发展中心副主任 张天梅:
在打造普洱茶“绿色食品牌”上取得的成效有:一是普洱市有机茶认证企业和认证证书数量均居全国第一。近几年,普洱市累计投入4亿多元资金在全国率先实施生态茶园改造、有机茶园建设、茶叶初制所改造提升等工程,成立普洱市有机茶产业联盟,实施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促进了茶叶生态化、有机化、标准化、清洁化生产。目前全市取得有机认证和进入转换期茶园31万亩,认证企业达95家,认证证书达101张,全市有机茶认证企业和认证证书数量均居全国第一。二是有身份证的诚信联盟产品擦亮了普洱茶金字招牌。2016年以来,普洱市在全省率先发起成立企业诚信联盟,制定联盟标准,先后成立了景迈山、普洱山、凤凰山、无量山、千家寨、景谷山、江城号7家普洱茶品牌企业联盟,探索出了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五个统一,四有四可”的普洱茶全程追溯体系,真正实现每一片联盟产品都有“身份证”,让消费者喝到放心、安心的普洱茶。三是三产融合提高普洱茶产品附加值。普洱市依托自然生态优良、农业资源丰富、少数民族文化独具特色等优势,极推进现代农业(茶叶)产业园、“百里普洱茶道”、普洱茶小镇等重大项目建设,培育壮大了庄园经济,推进茶产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四是《普洱市古茶树资源保护条例》让古茶树有了“护身符”。颁布实施《普洱市古茶树资源保护条例》,推进古茶树资源保护工作步入规范化、法治化轨道。做好古茶树资源普查,建立古茶树资源档案。下一步,普洱市将继续做强做大普洱茶联盟品牌,全面推进茶产业有机化建设,拓宽延伸普洱茶产业链,打造世界一流普洱茶“绿色食品牌”。
在打造普洱咖啡绿色食品牌上取得的成效有:一是普洱咖啡品质大大提升。积极推动生态、有机咖啡园建设,改造提升咖啡初加工厂,促进咖啡标准化、清洁化生产。根据市场需求,不断创新咖啡加工方式,提高精品咖啡率。培育壮大重点企业,支持爱伲咖啡年产5000吨(日产20万杯)精品咖啡生产线建设,普洱咖啡精深加工能力不断提升。二是云南国际咖啡交易中心作用凸显。为推动咖啡产业转型升级,普洱市筹建了云南国际咖啡交易中心,闯出了“以实物交易为核心,以金融服务为支撑,连接咖农、承接市场、衔接销售、对接国际”的咖啡产业发展路径,打开了咖啡企业和农户的融资渠道。咖啡交易以“仓单质押融资”的融资模式帮助企业收储咖啡豆,改变了以往政府直补的方式,让银行资金、担保公司、保险机构参与到产业发展中,大大促进了产业发展。三是咖啡价格指数发布和咖啡价格保险惠及千家万户。与华讯社携手共同发布了“华讯•云南(普洱)咖啡价格指数”,为抢占咖啡国际话语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制定实施“咖啡生豆目标价格保险”,有效解决了目前咖啡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为广大咖企、咖农提供价格指引和服务,更好惠及千家万户。四是普洱咖啡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普洱市正在创建全国咖啡知名品牌示范区,连续举办了两届普洱(国际)精品咖啡博览会、七届咖啡生豆大赛、七届世界虹吸壶大赛,2017年3月,普洱咖啡以111.36亿元的品牌价值成为中国农业区域品牌价值10强,2017年5月,普洱咖啡被国家农业部选定为中欧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普洱正在向世界传递这样一个重要的信息:中国普洱,有世界一流的精品咖啡。下一步,普洱市将继续坚持走特色化、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品牌化、国际化发展道路,把普洱建设成为世界优质咖啡豆原料基地、全国最大的咖啡精加工基地和咖啡物流中心、贸易中心。使普洱咖啡真正成为世界一流的“绿色食品牌”。
香港商报记者现场提问(记者 尹绍平 摄影)
香港商报记者:
普洱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在推进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建设过程中,普洱如何挖掘普洱文化优势,打响普洱文化品牌,提升普洱软实力?
中共普洱市委常委、普洱市委宣传部部长王鸿彬答记者问(记者 尹绍平 摄影)
中共普洱市委常委、普洱市委宣传部部长 王鸿彬:
党的十八大以来,普洱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实施文化“珍珠链”工程,在挖掘普洱文化资源,打造普洱文化品牌上下功夫,通过提升“普洱”“软实力”为普洱“追赶跨越、绿色崛起”持续“聚能”“圈粉”“吸金”。
一是做强产业。打造推出了“全国十佳魅力新农村”澜沧县酒井乡勐根村老达保村、“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宁洱县同心镇那柯里村、“云南十大刺绣名村”景东县安定镇青云村等一批特色文化村寨,“澜沧老达保民族文化助脱贫”选题入选联合国“中国扶贫成就展”,宁洱县那柯里村被世人称作是“看得见山,望得到水,记得住乡愁”的地方。普洱的绝版木刻、织锦、刺绣、民族服饰、民族银器、陶器、茶器、咖具、手工竹木制品等多个门类“金木土石布”,成为普洱走向世界的一张张靓丽名片。思茅区、景谷县入选云南省文化产业30强县(区),全市达规联网直报文化企业达17家。2017年,普洱文化产业增加值达12.46亿元,占GDP比重为2.0%,增长速度为25.1%。
二是打造精品。打造推出了电视连续剧《茶颂》、电影《阿佤山》《回到爱开始的地方》、大型历史人文纪录《天赐普洱》《民族团结誓言》一批影视精品,佤族原生态歌舞《佤部落》夺得云南省第二届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剧目金奖,《梦回普洱》荣获云南省第十二届新剧目展演新剧目金奖,《想那个地方》《人走茶不凉》《实在舍不得》等一批歌曲传唱大江南北。2018年,普洱新创作文艺作品199个,其中大型民族音乐舞蹈诗《阿佤人民再唱新歌》成功入选文化和旅游部“2018年全国舞台艺术现实题材作品创作计划”;墨江哈尼族广场舞《乐作阿悠悠》在“2018舞动中国·感动世界中泰国际文化艺术节舞蹈交流赛”荣获团体一等奖。
三是扩大交流。大型人文纪录片《天赐普洱》在央视播出,在美国等20多个国家播出;普洱大型原生态歌舞《佤部落》走进国家大剧院演出并在全国巡演,好评如潮;普洱民族歌舞团、澜沧县民族文化工作队、西盟民族文化工作队等多支文艺团队应邀赴法国、西班牙、波兰、日本、新加坡、老挝、缅甸、泰国、坦桑尼亚、加蓬等国家和地区进行文化交流访问和演出。今年,普洱哈尼歌手杨倩琳与普洱14名原生态舞蹈演员共同演绎的哈尼族歌曲《乐作》唱响2019全国少数民族春晚,多角度、多层面反应新时代哈尼族人民的幸福生活指数;“穿在身上的文化”“云秀茶马古道”两场普洱服饰时装发布会在北京成功举办,普洱文化符号惊艳2019年中国国际时装周。
四是深化创建。全面深化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和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通过提升普洱“软实力”为普洱建设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注入了强大正能量。2018年12月,国家民委正式授予普洱市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市”,由中央统战部、国家民委组成的国家考评验收组对普洱市创建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称赞普洱为“民族团结进步的全国典范”,开辟了边疆地区社会治理的新局面。2019年3月,中央文明办公布2018年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年度测评结果和2018年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测评结果,普洱在全国113个地级提名城市中分列第14名和第8名,普洱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质得到显著提升。
当前和今年一个时期,我们将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为路径,以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为目标,打响普洱茶咖文化、普洱生态文化、普洱民族文化、普洱边地口岸文化等四大文化名片,推动普洱文化建设实现弯道超车、繁荣发展,为全市追赶跨越、绿色崛起提供有力支撑。
云南广播电视台记者现场提问(记者 尹绍平 摄影)
云南广播电视台记者:
当前,普洱是如何解决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这一瓶颈制约,打好五网基础设施大会战,为加快推进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建设提供支撑的?
普洱市政协副主席、普洱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胡良波答记者问(记者 尹绍平 摄影)
普洱市政协副主席、普洱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胡良波:
2013年,普洱市启动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建设前,全市高速公路通车里程仅200公里,全省未通高等级公路的5个县普洱就占了2个,加之普洱98.3%的面积是山区,交通基础设施滞后、历史欠账多,成为制约绿色跨越发展的主要瓶颈。
普洱市委、市政府充分认识到,要将普洱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推动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建设,关键是要破解交通瓶颈制约。
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超前谋划,提出要围绕建设国际次区域中心城市的目标来加快构建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支撑普洱绿色崛起、跨越发展。
一是抓规划。公路方面:“十三五”期间,规划建设高速公路9条,总里程839公里,到“十三五”末,高速公路在建和通车里程超1000公里,占全省总里程的12.5%;总投资1187亿元,占全省总投资的11.2%。铁路方面:规划建设“一主四支两过境”连接泛亚铁路东、中、西线的区域性铁路网,总投资776亿元,总里程851公里。机场建设方面:规划建设“三支线、五通用”航空网。
二是抓建设。市委、市政府始终把破解综合交通项目推进中遇到的困难作为重点工作抓牢抓实,卫星书记和刘勇市长多次带队到国家和省发改委争项目、争资金,多次到国家发改委、国家民航局、空军昆明基地等对接汇报铁路、机场建设等事宜,赢得了最大的理解和支持。市长按月召开重点项目推进会,把综合交通项目作为重点,逐个项目研究推进。同时,全市坚持推行市级领导挂钩联系综合交通项目机制,分别成立机场、铁路、高速公路项目指挥部,抽调市级实职改非的领导干部蹲点指挥、挂图推进。截止目前,公路方面,“十三五”规划的高速公路项目已开工建设7条,景文高速公路已建成并投入使用,思澜、墨临、南景高速公路有望在明年年底通车,今年年底和明年年初还将启动振太至景谷、思茅至江城、澜沧至勐阿、孟连至勐海高速公路建设,已开展景谷至澜沧、南华至景东高速公路前期工作,力争在“十三五”末或“十四五”初期开工建设。同时,加快完善区域内部路网结构,打通毛细血管,宁洱至江城等一批国省道改造项目加快推进,一批农村公路建成投入使用,全市建制村通畅率达100%。铁路方面,玉磨铁路正快速推进,将于2021年建成通车;大普铁路被写进省政府工作报告,列入了全省“四个一百”重点前期项目,力争在“十三五”末开工建设;市委、市政府还不等不靠,自筹3千多万资金,启动了宁洱至蒙自铁路、宁洱经镇沅经景东至楚雄连接四川铁路的前期工作,力争在“十四五”期间开工建设。机场方面,已建成2个支线机场,景迈机场从每周3-5班加密到每天5班,上座率达86%以上。思茅机场在推进改扩建的同时,积极争取迁建并建成口岸机场,已列入国家民用运输机场建设“十三五”规划中期调整方案。景东支线机场建设正快速推进,景谷通用机场年底将启动建设。
三是抓融资。围绕综合交通项目资金需求,多措并举,多点发力,深化政银、银企合作,构建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融资体系,推动金融资源不断聚焦,为交通项目推进注入强大动力和坚实支撑。积极与各金融机构对接,突破简单的银行贷款融资模式,采取信托计划、融资租赁、发行PPN、中期票据、发行公司债券、美元债券、企业债券等多元化的融资方式筹集到位资金102亿元。合理利用国土资源优势,选定市交建集团为项目开发经营主体,推进土地增减挂项目实施,利用项目超额收益来覆盖农村道路项目建设所需费用。
四是抓要素。始终聚焦要素保障,精准发力,为项目量身定制最优服务。实行窗口办理,全程监督,限时办结,坚持“县(区)政府统筹协调、项目业主组件、责任单位配合、要素保障部门牵头跑批”机制,千方百计上项目、抢工期、抓进度。多管齐下做好土地、林地、工程物资等要素保障工作,特别是把破解土地制约作为主攻方向,采取超常规举措,强力推进征拆工作,做到“让土地等项目、不让项目等土地”。
千川江海阔,风好正扬帆。普洱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交通建设大会战的冲锋号角已经吹响,我们相信,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精神指引下,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普洱干部群众团结一心、克难攻坚下,普洱交通落后的历史将彻底改变,普洱必将实现追赶跨越、绿色崛起。
春城晚报记者现场提问(记者 尹绍平 摄影)
春城晚报记者:
普洱市是如何着力打造健康养生之地,推动文化旅游产业不断迈上新台阶的?
普洱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瞿滨答记者问(记者 尹绍平 摄影)
普洱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 瞿滨:
普洱之旅就是一次生态休闲之旅,普洱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建设“健康养生之地”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这里有北回归线上最大的绿洲,拥有全国三分之一以上的物种,最适宜休闲度假、科普研学。普洱之旅就是一次健康养生之旅,这里年平均气温18.9°C,中心城区空气中负氧离子浓度最高超过世界卫生组织“清新空气”标准14倍以上,是名副其实的“天然氧吧”。普洱之旅就是一次茶文化和民族文化、边境文化探秘之旅,这里是普洱茶的故乡,茶马古道的源头,茶文化源远流长,深沉厚重;这里是26个民族的共同家园,“中老越缅”四国山水在这里相连交汇,边地民族文化绚丽多彩,也是深度体验康体养生的旅游天堂。2018年,普洱市被评为中国旅游影响力自驾游目的地TOP10,中心城区被授予“中国天然氧吧”“中国康养城市”“全国十佳绿色旅游城市”和“云南十大宜居县”称号。
十三五期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普洱旅游业发展,紧紧围绕“打造国际旅游休闲度假养生基地、全国康体休闲养生旅游目的地”,将绿色资源优势转化为绿色发展优势,大力推动康养产业,这与陈豪书记在普洱提出建设“健康养生之地”定位要求完全稳合,旅游产业呈现出蓬勃昂扬的发展态势。2018年,全市新增1个国家4A景区、3个3A景区;普洱太阳河、三国庄园汽车旅游营地建成投入使用,旅游产品不断丰富;新建及改造88座旅游厕所,完成175座旅游厕所等级评定;新开通思茅-大理、澜沧-重庆直飞航线和两条通勤航线,其中思茅—澜沧是西南地区开通的首条通勤航线;普洱思茅机场运送游客同比增长10.4%,运送旅客接近65万人次,景迈机场运送旅客突破23万人次,同比增长282%,航空市场势头迅猛;引入实力企业投资康养产业,共签订旅游招商引资项目协议11项,旅游招商引资实现新突破;建立“旅游部门+旅游企业+旅游村”旅游扶贫模式,带动3万以上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另一方面,旅游投诉受理下降87.5%,处理时间大大缩短,投诉的办结率和游客满意率均达100%,2018年全省旅游市场综合监管考核第二季度、第四季度排名位列全省第1名,第三季度为第2名。全年共接待海外游客11.47万人次,同比增长24.38%;接待国内游客3475.81万人次,同比增长20.37%;实现旅游总收入354.11亿元,同比增长31.15%。